資訊中心
SOLUTION
2022年上半年,傳統商超、便利店線下客流遇冷的同時,消費者對即時性、便利性的需求逐漸增強。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加速突圍,尋找發展新增量。
8月31日,A股商超百貨板塊龍頭企業半年報密集發布,多家公司在報告中,均重點提出以“即時零售”為代表的線上下渠道融合發展趨勢。重慶百貨、大商股份、武商百貨、廣百股份、家家悅等重點零售龍頭企業,均表示線上數字化已經成為線下場景外的重要銷售渠道。家家悅在半年報中披露,通過美團等平臺布局線上渠道的數據,上半年線上銷售和訂單量同比增長均超80%。
受國內消費群體需求變化的影響,“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的即時零售業態在過去1年內發展迅速,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外賣需求由餐飲延伸至各類商品,由此帶動了商超百貨等本地供給主力的新一輪增長。
加碼線上即時零售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顯著趨勢。沃爾瑪、家樂福、物美、華潤等全國性大型商超,以及7-Eleven、羅森、美宜佳等知名連鎖便利店品牌,均在加緊布局線上化到家配送業務,通過即時零售謀求增長新曲線。
央視專題報道表示,即時零售新業態推動了超市便利店的穩步增長。美團數據顯示,今年1-7月,平臺上的品牌超市便利店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去年增長39%,入駐線上平臺的相關商戶數同比增長20%,借助即時零售新業態,實體零售行業正在穩步回升。
八成超市企業線上銷售占比提升
“人們在工作上越來越勤奮,但對于購物這個場景,卻越來越不舍得花時間。”家樂福電商中心的一名負責人發現,2019年以來,整個商超行業都面臨著線下客流明顯下滑的困境。
疫情發生后,“不愛逛超市”的人更多了,這也造成了行業的集體走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超市業態調查快報》顯示,2021年,68.3%的企業客流量同比下降。
在通過改善商品結構,提升購物體驗等舉措積極拓展線下客源的同時,傳統商超們紛紛開始發力線上,自建或借助第三方外賣平臺擴大經營覆蓋面。
近日,多家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發布業績報告。今年二季度,沃爾瑪中國電商業務實現顯著增幅,凈銷售額同比增長77%,兩年疊加增長率高達152%。
以連鎖超市為主業的家家悅也在最新發布的半年報中披露,公司通過美團等第三方平臺及家家悅優鮮平臺提供到家服務的門店達到511家,比年初增加60多家,門店線上銷售占比約 4%,線上銷售和訂單量同比增長均超過了80%。
作為山東區域連鎖超市龍頭企業的山東銀座,今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50%,且自2020年以來,其線上銷售額持續呈現翻倍增長趨勢。
家樂福方面的數據顯示,2020年,家樂福線上銷量同比增長超100%,2021年國慶黃金周,其整體線上到家訂單量同比增長91%。上述家樂福電商中心負責人表示,疫情的反復使得消費者對線上渠道的依賴性越來越高,這種趨勢是不可逆的。
一小時內送達的即時零售訂單,成為實體商超在后疫情時期的重要增長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超市業態調查快報》顯示,2021年,78.5%的超市企業線上銷售同比增長,八成超市企業線上銷售占比穩步提升。
“現在已經沒有人在討論線上、線下誰為主的問題了。”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全新的消費場景令實體門店得以重新發展,不僅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正在承受下行壓力的零售行業注入新生力量。
本土連鎖品牌或成最大贏家
便利店作為城市供給的主體之一,憑借其在便捷性、即時性等方面的天然優勢,過去五年保持著12%的年均復合增速,行業經營規模持續增長。
但隨著行業各品牌的競爭加劇,門店密度持續加大,便利店業態面臨著客流增長趨緩,門店日銷和盈利空間受到擠壓的挑戰。
據畢馬威發布的《2021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受疫情影響,便利店客流下降,2020年單店來客數減少14%。該報告指出,便利店需要從“被動獲取自然客流”轉變為“主動爭奪潛在客流”,通過優化門店選址能力、拓展全渠道觸點等舉措,來最大化客流的獲取和留存。連鎖便利店行業已經聚集加油站系、本土品牌系、日系等諸多參與者,競爭日益激烈。無論是日系品牌還是本土便利店,紛紛開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即時零售平臺成為途徑之一。
不同于傳統電商的“一處貨源供全國”,即時零售供給端的特點之一,是現階段其高度依賴本地化供給。受益于此,包括傳統商超、便利店在內的本地實體零售業態,首次大規模無縫融入零售線上化的進程之中。
此前,7-Eleven中國新任董事長嚴茜表示,未來將在外賣等即時零售戰略上重點發力。近日,羅森中國相關負責人也對外表示,從全國來看,即時零售平臺給實體門店帶來了約10%的銷售增量,在川渝等地區,因美團和便利店周末的促銷力度較大,線上銷售額占比可達15%左右。
“我們發現消費者在線上和線下的重疊度不到十分之一,他們購買的商品種類也有明顯差異,線上的客單價至少是線下的兩倍。”羅森中國事業推進總部總經理吉田涼平說。
在此前的零售變革中,歐美日韓等連鎖品牌占據主導地位,本土品牌長期處于追隨者的狀態,但在即時零售的新一輪變革中,反應迅速的本土連鎖品牌,成了現階段最大的贏家。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美團和餓了么等到家平臺中,即時零售銷售額最多的為本土便利店美宜佳,達到14.85億元,力壓一眾外資便利店。
被稱為本土便利店“隱形冠軍”的美宜佳,全國門店數超過28000家。過去幾年,美宜佳完成了美團線上門店數量的積累,上線門店數從2017年的不足1000家,到2022年的近2萬家,覆蓋近200個城市。截至2022年4月,單月銷售額已超2億,月訂單峰值超390萬單,發展勢頭迅猛。
分析人士指出,疫情反復一方面減少了線下客流,另一方面也讓消費者養成了線上即時購物的消費習慣。即時配送讓便利店的服務半徑由500-1000米擴大為5公里左右,尤其在夜間,能最大限度利用好全天候營業優勢,擴大獲客漏斗。拓展即時零售線上渠道,已經成為各大連鎖便利店打破增長瓶頸、建立用戶心智的角斗場。